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被引:5
作者
李东旭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反S状旋扭造山带; 旋扭沟—弧—盆系统; 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大陆边缘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马德雷山以南,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J].
李海兵 ;
Franck Valli ;
许志琴 ;
杨经绥 ;
Paul Tapponnier ;
Robin Lacassin ;
陈松永 ;
戚学祥 ;
MarieLuce Chevalier .
中国地质, 2006, (02) :239-255
[2]   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张建新 ;
曾令森 ;
姜枚 .
中国地质, 2006, (02) :221-238
[3]   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 [J].
潘桂棠 ;
王立全 ;
李兴振 ;
王洁民 ;
徐强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1, (03) :1-26
[4]   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格局机制 [J].
潘桂棠 ;
徐强 ;
王立全 .
矿物岩石, 2001, (03) :186-189
[5]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J].
潘裕生 .
地学前缘, 1999, (03) :153-160+162
[6]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7]   地质力学与系统论——纪念李四光教授诞辰100周年 [J].
李东旭 .
地球科学, 1989, (S1) :17-24
[8]   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J].
李四光 .
地质学报, 1954, (04) :339-410+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