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碳存贮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

被引:12
作者
李晨华 [1 ]
李彦 [1 ]
唐立松 [1 ]
刘燕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阜康荒漠生态站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不详
关键词
盐化灰漠土; 土壤分层; 有机碳; 碳释放; 微生物活性; 阜康; 准噶尔盆地;
D O I
10.13866/j.azr.2010.03.017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 cm)增加了57%。同时,在0~6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释放速率也显著高于荒漠,而在底层(60~250 cm)两者则无明显差异。农田土壤有机碳在表层以消耗为主;中层(20~60 cm)有机碳库受碳存贮与消耗作用的共同控制,但存贮作用更为强烈,该层土壤有机碳量有明显累积;底层(60~250 cm)有机碳以存贮为主,较为稳定。此外,荒漠与农田底层土壤有机碳均在65%以上,碳释放比重达到71%,显示了盐化灰漠土底层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开垦使得盐化灰漠土土壤碳库表层流失,但全剖面总碳库明显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9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焦燕 ;
赵江红 ;
徐柱 .
草地学报, 2009, 17 (02) :234-238
[2]   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其活性对比 [J].
李晨华 ;
李彦 ;
谢静霞 ;
唐立松 .
生态学报, 2007, (08) :3391-3399
[3]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J].
吕国红 ;
周莉 ;
赵先丽 ;
贾庆宇 ;
谢艳兵 ;
周广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3) :3384-3389
[4]   林地与农地转换过程中红壤有机碳、氮和磷库的演变 [J].
张履勤 ;
章明奎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01) :75-79
[5]   从水环境角度探析农田氮素流失及控制对策 [J].
金洁 ;
杨京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3) :579-582
[6]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7]   草原开垦对草原土壤及植被的扰动生态学作用 [J].
田洪艳 ;
郭平 ;
周道玮 ;
不详 .
干旱区研究 , 2001, (03) :67-71
[8]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M]. 科学出版社 , 王周琼等著, 2002
[9]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10]  
Impact of salinity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maize in acidic soils[J] . Jannike Wichern,Florian Wichern,Rainer Georg Joergensen.Geoderma .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