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分析及疗效的初步观察

被引:10
作者
桂树华
胡玲玲
孔亮
殷晓菁
王挺刚
机构
[1]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血管介入治疗; 纤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D组)。A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50~300mg口服,每天1次;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腹部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用3d;C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术前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IU腹部皮下注射,继续口服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维持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d73组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vWF、tPA、和PAI-1水平显著升高,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7C组vWF、tPA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血浆PAI-1显著低于A组和B组。[结论]脑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联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纤溶活性高于单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可能更有利于预防急性期再发血栓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3788 / 3789+3792 +379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CHD and stroke: Relationship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Cooney M.-T. ;
Dudina A.L. ;
O'Callaghan P. ;
Graham I.M. .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07, 9 (3) :180-190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后纤溶活性变化的初步观察 [J].
施静静 ;
刘振华 ;
刘亚杰 ;
谢惠芳 .
广东医学, 2009, 30 (04) :540-542
[3]   低分子量肝素在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J].
王拥军 .
中华内科杂志, 2005, (11) :874-875
[4]   短暂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浆vWF、tPA和PAI-1变化的临床对照研究 [J].
高天理 ;
张茁 ;
温绍君 ;
张男 .
北京医学, 2004, (02)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