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5年莱州湾盐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25
作者
赵鹏 [1 ]
江文胜 [1 ]
毛新燕 [1 ]
高会旺 [2 ]
郭新宇 [3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日本爱媛大学沿岸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莱州湾; 盐度; 黄河; 径流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12 [盐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基于2000年8月,2002年8月,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及2005年9月莱州湾的大面观测资料以及黄河利津站2000—2005年入海径流量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对莱州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莱州湾的平均盐度发现2003年之后莱州湾平均盐度较2003年之前明显降低。在考虑黄河入海径流量、降水、蒸发及与北黄海的水交换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箱式模型,并以此模型模拟了近年来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变化,同样看到莱州湾平均盐度的显著降低已在2003年发生,其主要原因是黄河入海径流量的增加。分析模型结果得出近年来黄海入海径流量的变化不仅决定着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年际变化,而且还主导着莱州湾月平均盐度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莱州湾盐度变化现状及其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J].
张洪亮 ;
杨建强 ;
崔文林 .
海洋环境科学, 2006, (S1) :11-14
[2]   黄河前3次调水调沙试验对河口区段的影响 [J].
郑玉成 ;
王宗波 .
人民黄河, 2006, (02) :24-25+28+79
[3]   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可能的主导因素 [J].
吴德星 ;
牟林 ;
李强 ;
鲍献文 ;
万修全 .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02) :73-77
[4]   渤海多年月平均温盐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 [J].
刘哲 ;
魏皓 ;
蒋松年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7-14
[5]  
渤海悬浮物浓度分布和水动力特征的关系[J]. 江文胜,苏健,杨华,张英娟,姜华,王庆业,张凯,田恬.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S1)
[6]   近30年渤海水文和气象状况的长期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J].
方国洪 ;
王凯 ;
郭丰义 ;
魏泽勋 ;
范文静 ;
张冬生 ;
毕家胜 .
海洋与湖沼, 2002, (05) :515-525
[7]   渤海水交换的数值研究-水质模型对半交换时间的模拟 [J].
魏皓 ;
田恬 ;
周锋 ;
赵亮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519-525
[8]   渤海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J].
赵章元 ;
孔令辉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2) :23-27
[9]   黄渤海海岸季节性风沙气候环境 [J].
傅命佐,徐孝诗,程振波,徐小薇 .
中国沙漠, 1994, (01) :31-40
[10]  
海洋科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冯士〓等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