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中非交换铵态氮的变化

被引:7
作者
李世清
吕丽红
付会芳
李生秀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 淹水培养; 通气培养; 有机氮矿化量; 微生物体氮; 非交换铵态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室内通气和淹水培养 ,研究了培养过程中土壤非交换铵态氮的变化及其对有机氮矿化量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淹水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铵态氮会被粘土矿物固定 ,使供试土壤非交换铵态氮显著增加(30 .0~ 14 2 .4 μg·g-1) ,从而导致有机氮矿化量的测定结果偏低。经过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后 ,在供试的 2 0个土样中 ,有 4个土样的非交换铵态氮增加 ,16个土样的非交换铵态氮减少 ;与培养前相比 ,2 0个土样非交换铵态氮平均下降 2 8.8μg·g-1(P <0 .0 1) ,显然 ,在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中有一部分非交换铵态氮释放出来 ,成为淋洗液中的矿质氮 ,从而使土壤有机氮矿化量测定结果偏大 :如果不考虑培养前后非交换铵态氮变化 ,培养 2 6 2d后累积的有机氮矿化量为 116 .0 μg·g-1;如果考虑非交换铵态氮变化 ,则有机氮矿化量为 87.2 μg·g-1,相差 2 8.8μg·g-1(P<0 .0 1)。在测定土壤微生物体氮时 ,熏蒸后接种土壤经过淹水培养 ,与未熏蒸土壤相比 ,形成大量铵态氮 ,导致非交换铵态氮增加 ,供试的 15个土壤平均增加 2 2 .2 μg·g-1(P <0 .0 1) ,相当于 88.7μg·g-1的微生物体氮。因此 ,仅用淹水培养后熏蒸与不熏蒸土样K2 SO4浸取态铵态氮的差值计算微生物体氮 ,结果偏低。
引用
收藏
页码:663 / 6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土壤微生物体氮测定方法的研究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01) :75-83
[2]   石灰性土壤剖面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李凤民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1) :102-108
[3]   石灰性土壤中NH—N的硝化与NH—N的粘土矿物固定 [J].
李世清 ;
卜彤英 ;
李生秀 ;
不详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93, (S1) :99-107
[4]  
土壤氮素矿化与土壤供氮能力——Ⅰ.旱地土壤氮素矿化两种培养方法之比较[J]. 付会芳,李生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S1)
[5]  
MethodsofSoilAnalysis,Part2. BundyLG,MeisingerJJ. 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