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水河断裂带上两次强震之间的断层蠕滑及其传播特征的模型研究

被引:2
作者
张超
过家元
谢新生
陈连旺
不详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断层蠕滑; 函数; 基线; 强震; 地震; 断层滑动; 断层运动; 跨断层水准; 炉霍地震; 传播特征; 模型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建立水准函数和基线函数,分析了形变介质位移场与地面各测线上不同点位间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定量关系。据此并应用弹性和粘弹性介质断层位错理论,研究了断层运动及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断裂带附近的水准和基线测值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参照理论分析结果,并结合跨断层位移的实测资料,反推了1973年炉霍7.9级地震至1981年道孚6.9级地震期间,鲜水河断裂的运动方式、发展趋势及蠕动传播形式,应用“试错法”给出了有关参数。结果表明,炉霍地震后该断裂带以滑动角为-10°的方式作压性反扭运动,其发展趋势呈负指数的衰减形式,滑动区间长度为70km,大致位于炉霍地震产生的地表裂隙带;在道孚地震前,该带东南段发生了断层反扭运动的传播,其平均速度约150m/d,传播方向由西北向东南,终止于道孚西北。参考地震与断层运动的某些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本文讨论了鲜水河断裂运动与炉霍、道孚地震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的断层运动体现了炉霍地震后断层的继承性持续滑动和道孚地震前以蠕动传播为主要标志的前兆活动。上述现象可能反映了大地震前后断层运动的某种规律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伴随断层蠕动传播的准静态变形——模型理论分析及唐山地震前孕震断裂运动过程的讨论 [J].
张超 .
地震学报, 1984, (01) :29-40
[2]   形变测量和道孚地震 [J].
葛培基 .
地震学报, 1983, (02) :226-233
[3]   伴随前兆蠕动和震后滑动的准静态形变——模型与观测实例 [J].
赵国光 ;
张超 .
地震学报, 1981, (03) :217-230
[4]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林中洋 ;
李志勇 .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03) :164-182
[5]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M].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