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感染枯萎病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81
作者
沈其益
阎隆飞
李庆基
张元恩
滕晓月
李筠宜
王正芬
傅翠贞
机构
[1] 华北农业大学植保系、农学系
[2]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 中国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抗病品种; 枯萎菌; 抗性品种; 酶带; 萎蔫病; 枯萎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棉花不同品种接种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接种后,感病品种(4个)比抗病品种(8个)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活性强,酶带数增多1—2条。这种变化与植株外部表现的症状相一致,即病情越重,酶带数越多。因此,感病植株的同工酶变化可以看作植株内部的“生化症状”。海岛棉、陆地棉和中棉之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度感染枯萎病的海岛棉同工酶最多(8条),其次为陆地棉的感病品种(7条),再次为陆地棉的抗病品种(6条),不感染枯萎病的中棉同工酶最少(4条)。由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对枯萎菌侵染所作出的反应不同,因此,可以利用接种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产生新的酶带较多的特点,作为筛选棉花抗枯萎病品种的一种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Genetic control of multiple molecular forms of enzymes in plants: A review[J] . John G. Scandalios.Biochemical Genetics . 196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