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试论十七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被引:24
作者
:
金观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金观涛
樊洪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樊洪业
刘青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刘青峰
机构
:
来源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1982年
/ 05期
关键词
:
发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根据对中国和西方两千年中科学技术成果的统计分析,从整体上对比了两者发展的各自特点。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始终持续地缓慢发展着并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16世纪以后,西方逐步确立了由构造性自然观、受控实验和开放性技术体系组成的近代科学技术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循环加速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革命。本文做了这样新的尝试:从探讨科学技术自身的结构及其与社会结构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说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 / 2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朱熹思想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立文 著, 1981
[2]
哲学笔记[M]. 人民出版社 , 列宁著, 1974
←
1
→
共 2 条
[1]
朱熹思想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立文 著, 1981
[2]
哲学笔记[M]. 人民出版社 , 列宁著, 197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