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讼师”到“律师”——从翻译看近代中国社会对律师的认知

被引:11
作者
邱志红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
律师; 律师职业; 讼师; 翻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6.5 [律师制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源自西方的律师制度在近代中国确立之前,英文中的lawyer等概念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在中国译介并传播,且出现"讼师"、"状师"、"法家"、"律师"、"辩护士"等不同译法。最终,"律师"这一译词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译词的选择与使用,反映国人对律师制度及律师职业认知历程的嬗变。早期译介者以"讼师"这一传统概念对译lawyer一词时,并没有给予其明显的价值判断,但由于传统社会中讼师的不良形象,以及在中国官方话语的构造之下,"讼师"这一词汇本身承载的根深蒂固的负面意涵便被无限放大。这种负面意涵直到民国时期律师制度确立、律师阶层产生之后依旧存在,影响了律师阶层在近代中国地位、身份的确立。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9+160 +16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律学文献.[M].杨一凡; 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  
中国讼师文化.[M].党江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新语探源.[M].冯天瑜著;.中华书局.2004,
[4]  
大般涅槃经今译.[M].破瞋虚明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M].黄宗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6]  
跨语际实践.[M].刘禾著;宋伟杰等译;.三联书店.2002,
[7]  
盛世危言.[M].(清)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华夏出版社.2002,
[8]  
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M].王健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  
辞海.[M].夏征农;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  
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M]..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