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三代亚洲玉米螟分布和转移为害规律

被引:5
作者
朱月英,徐文华,李洪山,周加春,施建中,吴国群,周生丰,袁增干
机构
[1] 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关键词
棉田,玉米螟,卵块分布,幼虫转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622.9 [];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在棉株上的产卵部位以中部为主,由下而上在第3~11果枝的卵量可达87.5%;在棉株的水平分布上,由内向外,则以每果枝的第1~3节位为多,可占83.3%;在此范围内的卵量占总卵量的66.7%。卵块以产在棉叶叶背上为多,占97%。幼虫的分布和转移随龄期而异。1~2龄分布在卵块附近,3~4龄87.3%分布在第10果枝以下,5龄幼虫65.45%以上转移至第10果枝以上,在为害组织器官上,1~2龄幼虫45%为害,3龄蛀食20d以内青铃占61%,其次为害花蕾和主茎,并随龄期增长向大铃转移。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4+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一代玉米螟在麦套棉田产卵及为害习性 [J].
朱景治 ;
黄再荣 ;
张牧海 .
植物保护, 1990, (S1) :46-47
[2]   棉田玉米螟生物学特性观察 [J].
冯殿英 ;
高志民 ;
肖振山 .
中国棉花, 1987, (02) :44-43
[3]   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卵块的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J].
吴维均 ;
严毓骅 ;
蔡宁华 .
昆虫学报, 1965, (06) :51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