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被引:34
作者
李方强
郑寒芳
机构
[1] 温州师范学院第二初等教育学院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学校教育; 教材; 教师; 课余活动;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02.04.019
中图分类号
G441 [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并从教材、教师、课堂活动等几方面加以改革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J].
马锦华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87-89
[2]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 [J].
马锦华 .
教育评论, 2000, (06) :35-37
[3]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邹萍 .
大连大学学报, 1999, (03) :67-71
[5]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 [J].
方俊明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3) :165-167+177
[6]  
心理学词典[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阿瑟·S.雷伯(AuthurS.Reber)著, 1996
[7]  
张氏心理学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张春兴编著, 1992
[8]  
现代社会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时蓉华主编,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