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被引:605
作者
陆林 [1 ]
任以胜 [1 ]
朱道才 [1 ,2 ]
程久苗 [1 ]
杨兴柱 [1 ]
杨钊 [1 ]
姚国荣 [3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2]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3]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城乡融合; 新时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120203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内容深度相对薄弱、功能拓展比较泛化、时代特征不够显著等问题,把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充分考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了融合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归纳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即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学理和逻辑机理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研究。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保障层面,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汲取科学方法论的智慧和营养,构建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1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1]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J].
李伯华 ;
曾灿 ;
窦银娣 ;
刘沛林 ;
陈驰 .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05) :677-687
[2]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637-650
[3]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 [J].
黄震方 ;
黄睿 .
地理研究, 2018, 37 (02) :233-249
[4]   美丽乡村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 [J].
陈天富 .
经济地理, 2017, 37 (11) :236-240
[5]   基于扎根理论的杭州市梅家坞旅游城市化特征与机制 [J].
陆林 ;
韩娅 ;
黄剑锋 ;
彭红松 ;
储小乐 ;
郑玉莲 .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11) :1905-1918
[6]   乡建,我们准备好了吗——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研究 [J].
叶强 ;
钟炽兴 .
地理研究, 2017, 36 (10) :1843-1858
[7]   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 [J].
陈佳 ;
张丽琼 ;
杨新军 ;
李钢 .
地理研究, 2017, 36 (09) :1709-1724
[8]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农村空间商品化——以北京市麻峪房村乡村旅游为例 [J].
王鹏飞 ;
王瑞璠 .
地理学报, 2017, 72 (08) :1408-1418
[9]   旅游减贫与旅游再贫困:旅游发展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J].
罗鲜荣 ;
王玉强 ;
保继刚 .
人文地理, 2017, 32 (04) :121-128+114
[10]   区域融入视角下美丽乡村的重构与实践——以厦门市翔安区溪美村为例 [J].
高悦尔 ;
涂哲智 ;
邬晓锋 ;
杨春 .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 (06) :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