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心态与死刑存由分析——以鲁迅思想为蓝本进行的考察

被引:6
作者
孙万怀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关键词
鲁迅; 死刑; 存由; 民众心态;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5.04.008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鲁迅先生从济世的角度对死刑进行了剖析,透视着众醉独醒般浓郁的悲凉。同时使得我们质疑长久以来的观念--死刑可存的理由是民众认可并拥护死刑,使得我们发现所谓民众接受只是一种托辞,一种为死刑披上的新装,民众只是法律秩序代价的承担者,废除死刑的根本桎梏在于权力内在的冲动。人道主义观念的弘扬和崇尚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也是最终的必然结果。现实表明死刑废除之后,民众对于死刑的认同开始下降。民众的认同不能成为死刑的存由,恰恰相反,民众是法律的学习者和接受者。问题的核心不是改变公众的认同,而是规范的设置改变逐步使得认同的内容细化。与其寄希望于教育的提升,不如致力于规范的发达。作为法律知识代表者的知识分子与具有朴素正义情感的民众应该是互助的,民众的支持是基础,而知识分子则提供了一个寻求法律正义的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作为“中国问题”的死刑 [J].
周少华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2) :100-105
[2]   死刑民意及其内部冲突的调查与分析 [J].
袁彬 .
法学, 2009, (01) :99-112
[3]   我国学术界与普通民众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的态度差异来源探析 [J].
欧贤才 .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7 (06) :66-69
[4]   死刑在法国 [J].
陈丽萍 .
人民检察, 2007, (03) :53-56
[5]   法律政策语境下的死刑 [J].
汉斯约格 ;
阿尔布莱希特 ;
祁胜辉 .
中外法学, 2005, (05) :534-542
[6]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J].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2004, (04) :15-27
[8]  
美国的死刑悖论[M]. 上海三联书店 , (美) 齐姆林, 2008
[9]  
自由与传统[M]. 商务印书馆 , (英)埃德蒙·柏克(EdmundBuike)著, 2001
[10]  
死论[M]. 上海三联书店 , 刘小枫 主编,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