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另一波无形空间革命——城乡风貌改造运动的意义与效益

被引:5
作者
郭琼莹 [1 ,2 ]
机构
[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乡风貌改造; 地方自明性; 小区营造; 地方竞争力; 空间革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925.8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台湾的土地空间质量近300年来的发展受到影响之最大因子为"三七五减租之土地重划",形成土地破碎化与细分化的特色,近50年来又因工业化与都市化,都市集中发展侧重经济效益与开发效率,亦间接促成城乡生态破碎化;直到1980年起保育运动觉醒,台湾公园与保护区设定的具体行动才逐渐转化为国土休养与保育具体形塑之空间格局。另自1990年起对于小区营造文化资产的积极保护与再利用,以及1999年起借由城乡风貌改造示范计划的推动,更具体凝聚整合了文化、历史、生态、生活与生产等不同界面的空间与土地权责单位,开创兼具整合型与竞争型的地方风土资源的生成,以及地方空间个性与自尊的保全与提升。故本文拟自城乡风貌运动的推动宗旨、策略、实施方案,以及执行成效中,探讨其在公部门、私部门以及对于个别城乡都市小区及个别居住单元在生活环境质量与生活价值观上的影响与效益。并将综合评估分析已推动的案例中有关城乡风貌计划实施的效益,由政策面、工程面、认知面、执行面、时间面及生态面6个方面来观察这13年来透过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在机制上的观念营销与辅导奖励诱因,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确实呈现了群聚效应与累积效益,此综合成果的探讨将有助于相关地区对于城乡自明性保全与经济发展平衡之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9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