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的处理

被引:23
作者
叶青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公正与效率; 突袭审判; 权利义务告知机制; 主持者; 庭前会议效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庭前会议中对非法证据如何处理,各地的实践操作不尽相同,理论界也存在着诸多分歧。鉴于我国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与立法目的,庭前会议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无法具备实质性的功能。当前应建立相关的权利义务告知机制、规范庭前会议的主持者,明确庭前会议处理非法证据的效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刑事公诉案件庭前程序研究.[D].韩红兴.中国人民大学.2006, 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M].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编.法律出版社.2012,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证研究.[M].卞建林; 杨宇冠;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4]  
刑事诉讼法.[M].林钰雄;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龙宗智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   我国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程序问题研究——基于《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 [J].
宋英辉 ;
叶衍艳 .
法学杂志, 2013, 34 (09) :1-8
[7]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半年初判 [J].
龙宗智 .
清华法学, 2013, 7 (05) :127-142
[8]   庭前会议制度的规范建构与制度适用——兼评《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之规定 [J].
陈卫东 ;
杜磊 .
浙江社会科学, 2012, (11) :31-43+156
[9]   刑事审判程序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 [J].
汪建成 .
法学家, 2012, (03) :89-98+178
[10]   “两个证据规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侧重于三项规定的研究 [J].
陈卫东 ;
程雷 ;
孙皓 ;
陈岩 .
证据科学, 2012, 20 (01) :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