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

被引:18
作者
朱杰
机构
[1]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空间格局; 模式; 重力模型; 长江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2.2 [];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本文运用修正后的重力模型和城市之间最短通行时间的O-D矩阵,模拟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节点联系状态,判断吸引中心的从属结构,划分人口迁移引力体系的等级结构。结果表明:至2005年,长三角共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5个一级人口吸引中心,无锡、徐州2个二级吸引中心,连云港、淮安、扬州等9个三级吸引中心;这些吸引中心共同构成5个Ⅰ级引力体系,7个Ⅱ级引力体系和14个Ⅲ级引力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人口迁移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模式:即"单核集聚"—"多核结构"—"单中心体系"—"多中心网络"。通过吸引中心等时圈分析,认为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布局对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最后从城市轨道交通、地方行政壁垒和中心城市发展角度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层次的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53 / 3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江苏省城市经济影响区格局变化 [J].
朱杰 ;
管卫华 ;
蒋志欣 ;
甄峰 .
地理学报, 2007, (10) :1023-1033
[2]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省际人口迁移比较研究 [J].
王桂新 ;
刘建波 .
中国人口科学, 2007, (02) :87-94+96
[3]   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 [J].
陈联 ;
蔡小峰 .
经济地理, 2005, (05) :629-631+654
[4]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J].
俞勇军 ;
陆玉麒 .
经济地理, 2005, (03) :352-357
[5]   长三角城市圈的就业迁移和人力资本差别效应 [J].
朱宝树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75-81+124
[6]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人口空间流动态势研究 [J].
乔观民 ;
刘振宇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5) :72-77+123
[7]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J].
周一星 ;
张莉 .
地理学报, 2003, (02) :271-284
[8]   沪宁杭地区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 [J].
王德 ;
刘锴 ;
耿慧志 .
城市规划汇刊, 2001, (05) :38-44+79
[9]   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Voronoi图 [J].
王新生 ;
郭庆胜 ;
姜友华 .
地理研究, 2000, (03) :311-315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D]. 俞路.华东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