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63年以来的调查和观察,初步鉴定了三个野生稻种的特征特性,以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1.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在北纬18°15′至25°00′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多年生,宿根性,9—11月出穗,株高100—150厘米,匍匐生长在沼泽地、草塘或溪河沿岸。穗枝披散,着粒疏,谷粒狭长,粒长8—9毫米,稃端具长芒,柱头外露,谷粒成熟时黑褐色或黄褐色,易落粒。 2.药用野生稻(O.offficinalis):主要分布在北纬18°25′至24°10′范围内寡照和湿润的山谷中。多年生,宿根性,10—11月间出穗,株高200—300厘米,秆强硬散生,穗颈特长(有时达80厘米以上),粒短圆,粒长4—5毫米,每穗数百粒,稃端具1—2厘米的短芒,谷粒成熟时灰褐色,易落粒。 3.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主要分布在北纬18°10′至24°46′范围内沿江坡地和高山河谷的灌木丛林中。多年生,宿根性,株高30—40厘米,茎叶形似竹子,终年不断出穗成熟,每穗约10—15粒,紧贴穗轴,粒长4.5—5.5毫米,成熟粒呈黄褐色,光稃无芒,但稃表面有不规则的小疣粒状突起,易落粒。 本文还对普通野生稻在植物育种工作中利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