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认识差异的辨析——兼论我国经济学与法学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卢现祥
罗小芳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公平与效率; 法经济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52 [劳动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认识的差异主要有是否应该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还是引导劳动关系的稳定化和长期化等三个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根源在于,一是法学家更多地是从公平角度分析问题,而经济学家则更多地是从效率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法学家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立法的立场,而经济学家可能会关注这个法律的后果;三是我国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话的机会比较少。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争议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律与经济如何适应。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这是建立一个法治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比较.[M].吴敬琏; 主编.中信出版社.2008,
[2]  
发展中国家的法与经济学.[M].(美) 巴斯卡哥利亚; (美) 赖特利夫; 著.法律出版社.2006,
[3]  
比较.[M].吴敬琏; 主编.中信出版社.2005,
[4]  
法律的经济分析.[M].(美)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著;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美)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著;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美)诺思(North;D.C.)著;陈郁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