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AmpC β-内酰胺酶: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新挑战
被引:24
作者:
张磊
机构:
[1]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
来源:
关键词:
β-内酰胺耐药性;
AmpCβ-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
医院感染;
硼酸;
D O I:
10.13461/j.cnki.wna.003600
中图分类号:
R978.1 [抗生素];
学科分类号:
100705 ;
摘要:
近年来,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高水平表达的染色体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属Bush-J-M1群)已逐渐成为临床上面临的严重治疗问题。AmpC β-内酰胺酶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系,以诱导酶和非诱导酶存在于不同的细菌中。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达受amp复合操纵子调控,amp操纵子由4个不连锁的基因即ampC、ampR、ampD和ampG组成,ampC是AmpC β-内酰胺酶的结构基因;ampR编码诱导性转录调控因子;ampD编码一种新的N-乙酰葡糖胺-L-丙氨酸酰胺酶;ampG编码膜结合转运蛋白AmpG。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AmpC β-内酰胺酶去抑制突变的选择以及诱导作用和因诱导作用使其成为潜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拮抗剂,都与临床治疗失败和感染复发有密切关系。加之,其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敏感,使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的难治性日益突出。此外,AmpC β-内酰胺酶出现由原来局限于染色体编码逐渐向质粒编码转移的趋势,大大提高了AmpC β-内酰胺酶的横向传播能力。在寻找、设计酶抑制剂从而恢复第3代头孢茵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上,发现β-内酰胺酶抑制剂除克拉维酸外,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2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