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林美珍
陈伟绩
机构
[1] 福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系
关键词
巴戟天; 生物学特性; 种子繁殖; 扦插繁殖; 组培苗繁殖;
D O 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09.01.007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研究以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培苗繁殖3种不同方式种植巴戟天,观察栽培期间的生物学特性并测定比较其品质和成活率。结果表明,种植5年后收获时,扦插繁殖的巴戟天根直径、干重、蒽醌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组培苗繁殖的成活率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福建永定县道地药材巴戟天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J].
曹光球 ;
叶义全 ;
林思祖 ;
唐肖洪 ;
何宗明 ;
张宇 ;
张逸民 .
中国现代中药, 2007, (12) :38-40
[2]   巴戟天根的结构及其与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关系 [J].
姚辉 ;
吴鸿 ;
冯承浩 ;
赵晟 ;
梁社坚 .
实验生物学报, 2004, (02) :96-102
[3]   和溪巴戟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J].
姚必根 .
广西热带农业, 2003, (04) :33-34
[4]   产地对巴戟天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J].
林励,徐鸿华,邓沛峰,邱琼新,王乃规,彭拓华,王迎春,黎加焕,冯显湘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4, (02) :98-100
[5]   不同年龄巴戟天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糖含量测定 [J].
林励 ;
徐鸿华 ;
王素英 ;
冯显湘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2, (03) :160-16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