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砂岩特点及构造意义
被引:19
作者:
邵磊
李文厚
袁明生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
[2] 西北大学地质系
[3] 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来源:
关键词:
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分析,吐鲁番-哈密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99.01.015
中图分类号:
P588.21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吐 哈盆地的砂岩主要属杂砂岩类,总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形成于强烈剥蚀、快速搬运的沉积环境中。物源类型主要为源自大陆壳内的中、酸性火成岩。砂岩成分按分布特点以二叠纪、三叠 侏罗纪以及白垩 第三纪划分为三阶段,分别代表盆地三个重要演化时期。在晚二叠世,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及CIA指数均较低,代表了构造活动较强的快速剥蚀、快速搬运的沉积环境,是海西运动在本区的反映;而三叠 侏罗纪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及CIA指数均明显提高,显示盆地发育稳定而广阔,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在中生代晚期,由于燕山及其后喜山运动的影响,使吐 哈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构造活动性加强,造成砂岩的CIA指数再次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9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