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英文)

被引:2
作者
刘宝珺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成都地质学院沉积研究所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 红岩; 晚白垩—第三纪; 西藏;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89.01.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雅尔岗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腹地,地理范围为东经88°00’至89°00’,北纬32°40’至33°40’.大地构造位置从属于羌塘地块的玛依岗日—阿木冈基底隆断带.在晚白垩—第三纪时期,受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红色陆屑建造,其基本特征为沉积厚度大、粗粒沉积所占比例高、沉积类型复杂、横向及纵向上相变快、岩石的颜色多为红色及紫色.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化石类型主要为植物(柏型枝),孢粉和鸟足印化石.反映了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快速堆积的沉积特征.根据对该区岩石学的研究,发现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类型皆因成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物组合的变化是由于沉积后附加的陆原机械渗入粘土.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矿物及岩屑的溶解作用以及在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所造成的.导致结构类型改变的原因是(1)机械渗入的碎屑粘土及自生的粘土矿物形成孔隙间的粘土质“成岩杂基”.而这些孔隙在最初沉积时则没有杂基存在;(2)松散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结构颗粒的溶解作用;(3)由于压实及压溶作用而形成粉砂级及其它细小的颗粒;(4)交代作用及重结晶作用.这些成岩过程明显地反映了整个区域岩石的演化历史.显微镜、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区红层的形成是由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8
页数:1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