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银行业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4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罗玉冰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银行业; 内部影子银行; 外部影子银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3 [金融组织、银行];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作者系统梳理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以期科学、准确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从广义角度,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和外部影子银行体系,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测算进行了积极尝试。在理论分析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银行业稳定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和银行业稳定性之间呈现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即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存在适宜规模的阈值(或最优规模)。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内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外部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在2000—2011年间基本都处于阈值以内,到2012年则全部超过其阈值,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2+160 +1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 [J].
毛泽盛 ;
万亚兰 .
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1) :65-73
[2]   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对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研究 [J].
林琳 .
金融纵横, 2012, (08) :20-24
[3]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陈剑 ;
张晓龙 .
财经问题研究, 2012, (08) :66-72
[4]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J].
陆岷峰 ;
张惠 .
金融纵横, 2012, (05) :21-25
[5]   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 [J].
骆振心 ;
冯科 .
武汉金融, 2012, (04) :19-22
[6]   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理论看影子银行的本质及我国现状 [J].
唐啸 .
中国外资, 2012, (04) :22+27-22
[7]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 [J].
王增武 .
中国金融, 2010, (23) :30-31
[8]   “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 [J].
刘文雯 ;
高平 .
上海金融, 2010, (07) :55-59
[9]   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2008年 [J].
李建军 .
金融研究, 2010, (04) :40-49
[10]   重视影子银行动向 避免风险隐患显现 [J].
文维虎 ;
陈荣 .
西南金融, 2010, (02)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