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31
作者
胡书勇 [1 ]
张烈辉 [1 ]
罗建新 [1 ]
罗国仕 [2 ]
何进 [2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
[2]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大孔道; 形成机理; 识别技术; 渗透率; 孔喉半径; 研究综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6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储层渗透率增大,孔喉半径增大,易在储层中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即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大孔道成为注入水渗流的优势通道,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很难提高。注入水沿大孔道中的低效或无效循环使储层中的其它部位很难受效,严重影响驱油效率,致使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差异明显。因此,砂岩油藏大孔道对储层渗透率及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油层大孔道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对大孔道的形成机理、识别技术与描述技术等研究作了综述,提出了今后油层大孔道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对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田的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4+105 +1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水力探测大孔道和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的建立 [J].
尹文军 ;
陈永生 ;
王华 ;
张建涛 ;
张雪梅 ;
丁玉梅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1) :63-65+86
[2]   应用水力探测方法确定储层大孔道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的研究——北2-20-P60井组典型实例解剖 [J].
商志英 ;
万新德 ;
何长虹 ;
公衍富 ;
焦艳丽 ;
夏青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2) :30-32+75
[3]   大孔道模糊识别与定量计算方法 [J].
刘月田 ;
孙保利 ;
于永生 .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05) :54-59+95
[4]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J].
徐守余 ;
李红南 .
石油学报, 2003, (04) :48-53
[5]   吸水剖面曲线与大孔道定量分析技术的应用 [J].
艾长虹 ;
高维衣 .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3, (04) :51-52
[6]   五参数注入剖面组合测井资料解释 [J].
雷有为 ;
刘寿平 ;
姚京坤 ;
樊季梅 ;
孙锦富 ;
李莉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1) :67-68+7
[7]   自然伽马测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J].
徐保庆 ;
伍泰荣 ;
田树全 .
断块油气田, 2002, (05) :86-88+94
[8]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及判别方法 [J].
曾流芳 ;
赵国景 ;
张子海 ;
王学忠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2, (03) :268-276
[9]   利用注水剖面测井资料识别大孔道的方法研究 [J].
王祥 ;
夏竹君 ;
张宏伟 ;
刘星普 ;
李喜清 ;
张兰江 .
测井技术, 2002, (02) :162-164+176
[10]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以胜坨油田二区为例 [J].
宋万超 ;
孙焕泉 ;
孙国 ;
吴素英 .
石油学报, 2002, (03) :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