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17
作者
谢菊英 [1 ]
王灵 [2 ]
李启秀 [1 ]
李晓毛 [1 ]
机构
[1]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
[2] 湘南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关键词
关节炎,痛风性/针灸疗法; 电针; 尿酸/代谢;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07.12.010
中图分类号
R246.1 [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与药物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寻找一种治疗伴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0例痛风性急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30例,电针三阴交、丰隆、阴陵泉等穴,每日1次,别嘌呤醇组30例,口服别嘌呤醇,每次100 mg,每日2次;丙磺舒组30例,口服丙磺舒,每次0.25 g,每日2次。观察3组对血尿酸、尿尿酸的影响及3组间疗效。结果:电针组、别嘌呤醇组、丙磺舒组治疗后和治疗前血尿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和别嘌呤醇组治疗后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丙磺舒组治疗后和治疗前尿尿酸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组和丙磺舒组治疗后组间尿尿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状况比较,电针组比别嘌呤醇组疗效好(56.23>43.17),别嘌呤组比丙磺舒组疗效好(43.17>37.10)。结论:电针能减少尿酸的生成和促进尿酸的排泄,治疗效果好,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是伴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患者有效治疗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898 / 900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