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

被引:14
作者
何志刚 [1 ]
莫文渊 [1 ]
刘春莲 [2 ]
吴超羽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引用
收藏
页码:331 / 3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J].
吴超羽 ;
任杰 ;
包芸 ;
史合印 ;
雷亚平 ;
何志刚 ;
唐兆民 .
地理学报, 2006, (05) :537-548
[2]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J].
赵娟 ;
范代读 ;
李从先 .
古地理学报, 2004, (01) :41-48
[3]   论我国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附视频 [J].
沈焕庭 ;
朱建荣 .
海洋通报, 1999, (06) :11-17
[4]   全球变化与我国海岸研究问题 [J].
李春初,雷亚平 .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02) :88-91
[5]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硅藻 [J].
汪桂荣 .
古生物学报, 1998, (03) :47-67
[6]   论河口体系及其自动调整作用——以华南河流为例 [J].
李春初 .
地理学报, 1997, (04) :67-74
[7]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及我们的策略 [J].
李凡 .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01) :19-23
[8]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海进海退 [J].
陈培红 .
人民珠江, 1995, (01) :14-17
[9]   中国潮汐汊道研究的进展 [J].
张忍顺 .
地球科学进展, 1994, (04) :45-49
[10]   冰后期海面变动和河流-河口体系发育的阶段性 [J].
李从先 ;
J.Chappell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2, (03) :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