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

被引:19
作者
萧凌波
方修琦
张学珍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历史气候; 《湘绮楼日记》; 18691916; 长沙、衡阳地区; 梅雨;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8.03.003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提取《湘绮楼日记》中1869~1916年间长沙、衡阳地区夏半年(4~9月)的逐日天气记录,重建4~9月逐旬平均降水日数序列和6~7月逐候平均降水日数序列,与现代(1951~1980)长沙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当时梅雨期结束于7月3候,较现代推迟2候;梅雨持续时间2~3旬,比现代长约1旬。参考物候信息(历年平均蝉始鸣日期)得出结论: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冬季风势力强于现代,压制了副热带高压北进,当时梅雨带位置较现代偏南1~2个纬度。长衡地区因此较现代更接近梅雨带中心,出现了更明显的梅雨。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 [J].
李明霞 ;
汪永进 ;
邱庆伦 .
地理科学, 2007, (04) :519-524
[2]   宁镇及宜溧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典型沉积相与5700 a 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 [J].
史威 ;
朱诚 ;
王富葆 ;
田晓四 ;
徐伟峰 .
地理科学, 2007, (04) :512-518
[3]   《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 [J].
满志敏 ;
李卓仑 ;
杨煜达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431-438
[4]   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 [J].
黄润 ;
朱诚 ;
王升堂 .
地理科学, 2007, (03) :385-389
[5]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 [J].
高建慧 ;
刘健 ;
王苏民 .
地理科学, 2006, (03) :376-383
[6]   《湘绮楼日记》记录的湖南长沙1877—1878年寒冬 [J].
萧凌波 ;
方修琦 ;
张学珍 .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277-284
[7]   《翁同龢日记》记录的19世纪后半叶北京的沙尘天气 [J].
张学珍 ;
方修琦 ;
田青 ;
王丽岩 .
古地理学报, 2006, (01) :117-124
[8]   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J].
薛积彬 ;
钟巍 ;
赵引娟 ;
彭晓莹 .
地理科学, 2005, (04) :79-84
[9]   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 [J].
方修琦 ;
萧凌波 ;
葛全胜 ;
郑景云 .
第四纪研究, 2005, (01) :74-79
[10]   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 [J].
叶瑜 ;
方修琦 ;
葛全胜 ;
郑景云 .
地理科学, 2004, (06) :68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