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夏季凝结潜热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7
作者
张杰 [1 ,2 ]
李栋梁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雨季凝结潜热; 3″数字高程;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结合青藏高原东部3″DEM和102个气象站46年(1961—2006)5—9月的降水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逐年雨季降水量估算模型,并估算和分析了46a的雨季凝结潜热。结果表明:降水量估算模型的相关性显著,基本都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值0.69、0.82、0.90;高原东部雨季凝结潜热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凝结潜热总量变化在18.1×1020~26.8×1020J,并且有波动中增加的趋势;采用EOF分解和REOF分区,将高原东部划分为5个气候区,区域凝结潜热年际变化和第A、B、E区的凝结潜热变化有一致性,而与北坡第C、D区凝结潜热相差很大。由于高度、经度、坡度等对低海拔区降水的正调节作用,使得该区域的凝结潜热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降低;坡向对高海拔区域降水的正调节作用,纬度对降水的负调节作用,使得该区域的凝结潜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26 / 3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J].
张杰 ;
李栋梁 ;
何金梅 ;
王小燕 .
水科学进展, 2007, (03) :319-326
[2]   西藏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模型 [J].
舒守娟 ;
喻自凤 ;
王元 ;
白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535-542
[3]   祁连山及黑河流域降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 [J].
张杰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4, (01) :81-88
[4]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陈隆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327-332
[5]   青藏高原OLR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J].
李栋梁 ;
章基嘉 ;
吴洪宝 .
高原气象 , 1996, (03) :2-11
[6]   江淮地区旱涝时期大气潜热能和大气感热能的计算与比较 [J].
陆渝蓉,高国栋,翟盘茂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5) :608-614
[7]   卫星观测的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 [J].
徐国昌 ;
李栋梁 ;
蒋尚城 .
高原气象, 1990, (03) :256-264
[8]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 [J].
季国良 ;
姚兰昌 ;
袁福茂 ;
杨化镒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 (02) :214-224
[9]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
[10]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modeling wi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J].
Naoum, S ;
Tsanis, IK .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2004, 9 (02) :7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