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性豆科牧草与小麦不同间作系统的评价

被引:2
作者
U·Simon
周寿荣
毛凯
机构
[1] InstituteofGrassland,TechniqueUniversityofMunich,Freising-Weihenstephan,Germany,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
关键词
间作系统; 冬性豆科牧草; 冬小麦; 饲料价值; 间作作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4 [饲料作物、牧草];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本项研究系在当地现行农作制中利用带状种植冬小麦地的预留行间作不同冬性豆科牧草,通过比较评价为当地牧业发展增产饲料探索高效的草麦间作系统。结果表明:小麦间紫云英(70%)+饲用碗豆(30%)、小麦间白三叶草和小麦间长柔毛野碗百三个间作系统,在其小麦产量高于对照(带状单作小麦)3.09~12.89%的情况下,增产了词料,获得较高的饲料价值(DM1.05~1.22t/公顷,TDOM0.78~0.89t/公顷,CP0,29~0.36t/公顷,ME0.57~0.68×104MJ/公顷)。小麦间紫云英(70%)+饲用蚕豆(3%)处理在增产饲料的同时,对土壤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这些间作系统提高了农田生态位的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增产饲料,有利于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和农牧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种植模式及其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J].
孙鸿良 .
生态农业研究 , 1996, (01) :17-24
[2]   粮草间作农林牧结合经济效益实验研究报告 [J].
山东莒县粮、草、牧课题组 .
耕作与栽培, 1986, (06) :19-23+14
[3]   中国间作套种的历史发展(下篇) [J].
郭文韬 .
云南农业科技, 1986, (03) :6-7
[4]   四川丘陵旱三熟耕作制完善提高的途径 [J].
熊凡 .
土壤肥料, 1981, (04) :12-13
[5]  
15 N studies on the transfer of legume-fixed nitrogen to associated cereals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J] . D. D. Patra,M. S. Sachdev,B. V. Subbiah.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198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