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被引:11
作者
魏楚 [1 ]
余冬筠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产业结构效应; 生产性行业; 温室气体; KAYA等式;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
D O I
10.13269/j.cnki.ier.2013.01.002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F121.3 [产业结构];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客观认识我国不同产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及规律,并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选择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能源六个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在估计了各行业1996~2009年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对CO2排放进行分解,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在不同产业内的相对贡献。研究结论表明:六大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96年的28.13亿吨以年均6.5%的速度增加,2009年排放量增至64.1亿吨,占当年全国和全球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的83%和21%;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和交通业;产出规模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部门能源效率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足以抵消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效应也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影响程度很小。农业和能源部门经济比重的下降有效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未来产业政策的设计应以控制工业经济规模和比重为重点,同时要结合其他行业的能源效率改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 [J].
姜磊 ;
季民河 .
产业经济研究, 2011, (04) :61-70
[2]   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 [J].
李卫兵 ;
陈思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03) :111-116
[3]   中国CO2排放强度下降的结构分解——基于1997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 [J].
李艳梅 ;
杨涛 .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605-611
[4]   培育竞争新优势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J].
冯飞 .
中国发展观察, 2011, (04) :42-44
[5]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J].
虞义华 ;
郑新业 ;
张莉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03) :72-81
[6]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 [J].
林伯强 ;
孙传旺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1) :64-76+221
[7]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杜立民 .
南方经济, 2010, (11) :20-33
[8]   中国人均CO2排放分解:一个跨国比较 [J].
魏楚 ;
夏栋 .
管理评论, 2010, 22 (08) :114-121
[9]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 [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
王岳平 .
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3) :28-61
[10]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J].
王锋 ;
吴丽华 ;
杨超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