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12
作者
马新亮
臧益民
机构
[1] 第四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血液流变学; 血液动力学; 全血粘度; 心肌梗塞范围; 血浆纤维蛋白原; 切变率;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能力; 临床意义;
D O I
10.16806/j.cnki.issn.1004-3934.1989.02.01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1962年Burch等首次报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细胞比容(Hct)明显升高,全血粘度显著增加。其后的大量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是急性心肌梗塞后全身性反应的突出表现,并对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一、决定血液流变性的基本因素血液是由血浆与血细胞组成的粘性悬浮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狗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冠脉侧支血流量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 [J].
马新亮 ;
赵敏崎 ;
赵荣瑞 .
生理学报, 1985, (06) :55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