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

被引:69
作者
宋俊华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观念; 多元研究; 生态研究; 传承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价值和形态等的整体关注,它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而且为传统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学术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都将面临一场革新。就文学遗产的研究而言,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重视那些非文本、非物质的活态的文学现象,从价值思维、形态思维和传承思维的角度,加强对文学史的多元研究、生态研究和传承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研究“活”的诗歌史、文学史 [J].
康保成 .
文艺研究, 2002, (04) :106-108
[2]   《白兔记》和由它引起的一些思考 [J].
陈多 .
艺术百家, 1997, (02) :55-66
[3]   从宗教历史学看口述《论语》的传承与特征 [J].
蔡彦仁 .
世界宗教研究, 1994, (03) :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