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半干旱区冬春季黑碳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27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牛生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沈建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气象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王英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武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王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张凯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山东省气象局
[3] 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
来源: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吸收特性;
能见度;
影响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6年4月和12月锡林浩特观象台黑碳灰度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引起这些变化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黑碳气溶胶浓度冬季远大于春季,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讨论了风速对黑碳气溶胶浓度不同影响的范围,可知风速在较小的情况下(小于3.5 m.s-1),黑碳气溶胶浓度值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3.5~4.5 m.s-1之间,风速增大,黑碳气溶胶浓度值也增大;风速较大(大于4.5 m.s-1)后,黑碳气溶胶浓度与风速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冬季12月由于黑碳气溶胶吸收作用造成的消光占总气溶胶消光的25%。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2005年夏季北京大气中碳黑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J].
伍德侠
;
魏庆农
;
刘文清
;
刘世胜
;
方武
.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06, (06)
:210-215

伍德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魏庆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世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方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J].
曹国良
;
张小曳
;
王亚强
;
车惠正
;
陈东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6)
:259-264+317

曹国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张小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王亚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车惠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陈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3]
粒子散射系数在沙尘天气观测分级中的初步分析
[J].
杨莲梅
;
张广兴
;
魏文寿
;
袁玉江
;
杨青
;
魏荣庆
.
中国沙漠,
2006, (03)
:380-383

杨莲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张广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魏文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袁玉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杨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魏荣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环境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4]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沙尘气溶胶观测研究
[J].
延昊
;
矫梅燕
;
毕宝贵
;
章澄昌
.
中国沙漠,
2006, (03)
:389-393

延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矫梅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毕宝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章澄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气象学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5]
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Ⅰ:排放、清除和浓度
[J].
许黎
;
王亚强
;
陈振林
;
罗勇
;
任万辉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4)
:352-360

许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王亚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陈振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万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6]
南疆盆地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及我国沙尘天气强度划分标准的研究
[J].
李霞
;
胡秀清
;
崔彩霞
;
李娟
.
中国沙漠,
2005, (04)
:488-495

李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胡秀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崔彩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李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7]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J].
李杨
;
曹军骥
;
张小曳
;
车慧正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2)
:229-237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曹军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8]
北京地区不同尺度气溶胶中黑碳含量的观测研究
[J].
娄淑娟
;
毛节泰
;
王美华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1)
:17-22

娄淑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毛节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王美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9]
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源排放及其浓度分布
[J].
张美根
;
徐永福
;
张仁健
;
韩志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46-51

张美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仁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韩志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近五年来东亚春季黑炭气溶胶分布输送和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
[J].
吴涧
;
符淙斌
.
大气科学,
2005, (01)
:111-119

吴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

符淙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