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被引:131
作者
李红松
机构
[1]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经济增长模型;
D O I
10.16538/j.cnki.jfe.2003.04.004
中图分类号
F061.2 [增长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66 +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 [J].
黄乾 ;
原新 .
财经研究, 2002, (02) :52-58
[2]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J].
刘泓 .
南开经济研究, 2000, (04) :41-47
[3]  
一种社会劳动实际投入量的测定方法及应用[J]. 李红松,田益祥.预测. 2000(04)
[4]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J].
蔡晳 ;
王德文 .
经济研究, 1999, (10) :62-68
[5]   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J].
沈坤荣 .
经济科学, 1999, (04) :15-25
[6]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及治理对策 [J].
高尚全 .
经济学家, 1999, (04) :8-12
[7]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 [J].
宋长青 .
中国统计, 1999, (06) :10-11
[9]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 商务印书馆[美]索洛(Solow,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