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SARS流行过程的空间模式与分异特征

被引:23
作者
曹志冬 [1 ]
王劲峰 [1 ]
高一鸽 [1 ]
韩卫国 [2 ]
冯晓磊 [3 ]
曾光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Center for Spatial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George Mason University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广州SARS流行; 空间模式; 医院传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3 [流行病学各论];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根据广州市SARS感染者的家庭住址信息进行空间化处理,得到了不同SARS感染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并用数据模型定量表达了广州市SARS疫区的传播中心及其置信范围,结合SARS接收医院中心点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对不同感染人群传播中心的异质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疫情的发展,广州市SARS传播中心具有明显的向SARS接收医院中心点接近的趋势,且变化规律与SARS接收医院中心点的迁移规律大致相同,医院传播对广州市SARS传播过程有重要影响,且经历了由强到弱再到强的变化过程。本文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SARS及其他新型传染病在都市区的空间传播扩散过程,并为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139 / 1149+1226 +122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SARS传播动力学及预测模型效果初评 [J].
韩晓娜 ;
不详 ;
李承毅 ;
不详 ;
方立群 ;
不详 ;
冯丹 ;
不详 ;
赵文娟 ;
不详 ;
杨红 ;
不详 ;
Sake J de Vlas ;
不详 ;
曹务春 ;
不详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06, (06) :522-525
[2]   广东省SARS传播趋势的预测模型研究 [J].
谭旭辉 ;
柳青 ;
何剑锋 ;
罗惠明 .
中国卫生统计, 2006, (03) :258-260+263
[3]  
MIN LIU*, WAN-NIAN LIANG?,1, HONG DU?, QI CHEN?, JIE MI#, AND ZE-JUN LIU?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Beijing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Beijing 100054, China, ?Beijing Municipal 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ijing 100013, China,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Beijing Urban and Suburb Areas in 2003[J].Biomedica
[4]   广州大气环境因素与SARS疫情短期变化关系的研究 [J].
冯业荣 ;
朱科伦 ;
纪忠萍 ;
杜琳 ;
王安宇 ;
金顺英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2) :191-198
[5]   定量评价SARS干预措施效果的传播动力学模型 [J].
蔡全才 ;
姜庆五 ;
徐勤丰 ;
程翔 ;
郭强 ;
孙庆文 ;
赵根明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03) :5-10
[6]   2003年北京市SARS疫情空间相关性分析 [J].
武继磊 ;
王劲峰 ;
孟斌 ;
刘旭华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01) :100-104
[7]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北京地区非典时空变化特征 [J].
宗跃光 ;
王莉 ;
曲秀丽 .
地理研究, 2004, (06) :815-824
[8]   SARS传播时间过程的参数反演和趋势预测 [J].
韩卫国 ;
王劲峰 ;
刘旭华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6) :925-930
[9]   SARS爆发预测和预警的数学模型研究 [J].
刘畅 ;
丁光宏 ;
龚剑秋 ;
王凌程 ;
珂张迪 .
科学通报, 2004, (21) :2245-2251
[10]   88例SARS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 [J].
栾荣生 ;
刘玉萍 ;
刘刚 ;
李佳圆 ;
谢广安 ;
李天舒 ;
罗艳 ;
贾永朝 ;
尤波 ;
孙光红 ;
杨春霞 ;
余佳 ;
姚兴梅 ;
不详 .
中国公共卫生 , 2004, (06)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