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学界关于东亚一体化的研究述评

被引:6
作者
吴泽林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地区主义; 研究综述; 东亚一体化; “互联互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14.46 [区域间经济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摘要
东亚一体化进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正式启动,而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被认为发展"迟滞"甚至陷入"停滞"。中国学界主要用"互信不足论"、"贸易结构差异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论"、"三心二意论"、"美国阻挠论"、"主导缺位论"等对其进行解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诞生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使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重框架并存的格局,其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政策应对是中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折射出学者们对"开放的地区主义"理念的不同理解。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合作同样步履蹒跚,在几种合作模式间争论与博弈,学者们为此提出了许多新的东亚安全架构和设想。在不断地翻译和推介西方一体化知识之后,中国学术界应该用自己的话语构建中国或亚洲知识,以"互联互通"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概念和理论或许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2+38 +3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关系与过程.[M].秦亚青;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绩效及持续发展路径 [J].
张晓钦 .
现代国际关系, 2015, (07) :25-31
[3]   TPP机制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兼容性分析 [J].
熊李力 ;
刘丹阳 .
国际观察, 2015, (03) :132-145
[4]   东亚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逻辑:本体性安全的视角 [J].
包广将 .
当代亚太, 2015, (01) :38-62+157
[5]   不完全生产者:美国在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应中的角色 [J].
孙云飞 ;
刘昌明 .
教学与研究, 2014, (11) :29-38
[6]   太平洋足够宽广——关于构建“跨太平洋安全合作架构”的思考 [J].
现代院课题组 ;
季志业 ;
王鸿刚 ;
孙茹 .
现代国际关系, 2014, (10) :1-9+63
[7]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
盛斌 ;
果婷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10) :4-21+154
[8]   亚太战略形势评析 [J].
綦大鹏 ;
张弛 .
现代国际关系, 2014, (09) :1-6+65
[9]   东亚合作与中日关系的互动:困局与对策 [J].
江瑞平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4, 31 (05) :1-18
[10]   东亚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走向 [J].
刘中伟 .
当代亚太, 2014, (04) :126-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