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后地台造山-造盆模型:火成岩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10
作者
邹和平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
[2] 不详
关键词
火成岩; 后地台活化(地洼); 造山-造盆作用; 海南岛;
D O I
10.16539/j.ddgzyckx.1997.02.003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海南岛自海西运动晚幕之后进入后地台活化或地洼阶段,并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挤压(碰撞)造山、地壳隆起和燕山期以来的块断型造山-造盆作用的过程。火成岩研究资料表明,海南岛地区在晚海西-印支运动期间曾形成一个具有加厚陆壳的后地台造山带;燕山晚期开始出现的裂陷作用是在仍有山根(约60km厚的陆壳)存在的条件下造山带拉伸塌陷阶段的产物;岩石圈底层剥离与地壳山根的去除并最终导致了海南及其邻区从大陆型壳体向陆缘扩张带型壳体的转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燕辽地区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 [J].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罗照华,郭正府,李玉文 .
现代地质, 1996, (02) :137-148
[2]   陆缘扩张型地洼盆地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J].
邹和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5, (04) :303-313
[3]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J].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
现代地质, 1994, (03) :349-356
[4]   海南岛晚古生代裂谷作用 [J].
夏邦栋 ;
施光宇 ;
方中 ;
于津海 ;
王赐银 ;
陶仙聪 ;
李惠民 .
地质学报, 1991, (02) :103-115
[5]   海南岛西部海西地槽的发现及其对找铁矿的意义 [J].
袁奎荣 ;
梁金城 ;
李公时 ;
候光汉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1977, (03) :13-25+95
[6]  
漳州I-A型花岗岩[M]. 科学出版社 , 周若等著, 1994
[7]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编写,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