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外来岩块及其成因的讨论
被引: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锡澜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来源
:
地震地质
|
1980年
/ 03期
关键词
:
灰岩;
北坡;
喜马拉雅山;
外来岩块;
岩石块体;
板块俯冲;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所描述的外来岩块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喜马拉雅山北坡外来岩块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由二叠纪厚层石灰岩组成,出露于雅鲁藏布缝合线附近和由北往南的运动性质。根据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它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仰冲型和挤压型。它们是在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下部(印度板块)向北,上部(欧亚板块)往南的一对水平空间力偶的作用而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81 +8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西藏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J].
潘裕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潘裕生
.
地质科学 ,
1980,
(01)
:11
-18
[2]
西藏南部拉孜—江孜一带的白垩系
[J].
吴浩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吴浩若
;
王东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东安
;
王连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连城
.
地质科学,
1977,
(03)
:250
-262
[3]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西向诸山系形成的探讨
[J].
常承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常承法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锡澜
.
中国科学,
1973,
(02)
:190
-201
[4]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编, 1974
←
1
→
共 4 条
[1]
西藏的推覆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J].
潘裕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潘裕生
.
地质科学 ,
1980,
(01)
:11
-18
[2]
西藏南部拉孜—江孜一带的白垩系
[J].
吴浩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吴浩若
;
王东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东安
;
王连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连城
.
地质科学,
1977,
(03)
:250
-262
[3]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西向诸山系形成的探讨
[J].
常承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常承法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锡澜
.
中国科学,
1973,
(02)
:190
-201
[4]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编, 197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