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23
作者
续珊珊 [1 ]
姚顺波 [2 ]
机构
[1]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生物量转换因子法; 碳储量; 活立木蓄积;
D O I
10.13931/j.cnki.bjfuss.2009.03.017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森林生态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文利用我国第1次至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根据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近30年来的森林碳储量进行推算,得出我国森林碳储量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的结论。文章通过对全国7个区域、31个省市之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区域和区域内各省市森林碳储量的排序,其中7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大小排列依次为西南、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北、华东。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桉树人工林的固碳放氧功能和价值分析——以樟木头林场为例 [J].
李忠伟 ;
陈少雄 ;
吴志华 ;
黄树才 .
桉树科技, 2008, (01) :11-14
[2]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 [J].
李晓曼 ;
康文星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01) :8-13
[3]  
日本:细节成就环境[J]. 丛萍,缪宏.绿色中国. 2008(03)
[4]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J].
郗婷婷 ;
李顺龙 .
林业经济问题, 2006, (06) :519-522+526
[5]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地理科学, 2004, (01) :50-54
[7]   利用TM数据提取粤西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J].
郭志华 ;
彭少麟 ;
王伯荪 .
生态学报, 2002, (11) :1832-1839+2022
[8]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慈龙骏.植物生态学报. 2002(02)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10]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