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愿咨询检测进行男男性接触人群高危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被引:16
作者
李建军 [1 ]
还锡萍 [2 ]
闫红静 [2 ]
张敏 [3 ]
唐卫明 [4 ]
张倩倩 [1 ]
羊海涛 [2 ]
赵金扣 [1 ,2 ]
机构
[1]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2]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
[3]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Depart ment of Epidemiology,School of Public Health,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USA
关键词
艾滋病; 男男性行为者; 自愿咨询检测; 行为干预; 效果;
D O I
10.16506/j.1009-6639.2011.08.005
中图分类号
R193 [卫生宣传教育];
学科分类号
1004 ; 120402 ;
摘要
目的评估结合自愿咨询检测(VCT)对男男性接触人群(MSM)高危行为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2008-2010年对南京市MSM人群进行基线、中期及终期调查,比较干预前后MSM人群知识、无保护性肛交等性行为变化情况,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线调查606人,中期616人,终期400人。基线、中期、期终调查比较:最近半年无保护性肛交率由基线调查的58.1%,下降到中期和终期调查的43.2%和49.2%,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最近一次肛交过程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42.2%、32.5%和36.0%,显著下降(P<0.05);最近半年有多个性伴(>2个)的比例经过干预,由32.3%下降为24.0%(P<0.05);最近半年与女生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基线20.8%,中期15.6%,终期15.5%,P<0.05);现症梅毒的感染率从基线的11.4%下降至中期调查的7.5%和终期调查的7.8%(P<0.05)。结论 结合VCT进行MSM人群高危行为综合干预降低了MSM人群的高危性行为和现症梅毒感染率。
引用
收藏
页码:666 / 66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及梅毒、HIV感染分析 [J].
王晓丽 ;
何金奎 ;
苏豪浩 ;
曹会珍 ;
张庆娟 ;
赵国梁 .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07) :787-788
[2]   MSM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同伴干预效果评价 [J].
王毅 ;
张洪波 ;
徐杰 ;
李志军 ;
张光贵 ;
杨宏武 ;
樊静 .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05) :631-633
[3]   某同性恋浴室男男性接触者HIV/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 [J].
曹淦 ;
管文辉 ;
吴小刚 ;
胡海洋 ;
施平 ;
还锡萍 ;
羊海涛 ;
汪宁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637-640
[4]   同性爱与艾滋病 [J].
张北川 ;
储全胜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05) :320-322
[5]   沈阳市男同性恋者性病艾滋病相关KABP分析 [J].
谷渊 ;
曲鹏 ;
宿鲁 ;
罗玫 ;
王晓丽 ;
谷晶 ;
赵丽莉 ;
卢玉环 ;
周宝森 ;
不详 .
中国公共卫生 , 2004, (05) :65-66
[6]   对中国男同/双性爱者人口数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的初步估测 [J].
张北川 ;
李秀芳 ;
史同新 ;
杨鲁光 ;
张敬冬 .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2, (04) :197-199
[7]   中国大陆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性病高危险行为情况调查 [J].
张北川 ;
李秀芳 ;
胡铁中 ;
史同新 ;
曹宁校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05) :23-26
[8]  
HIV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Jinan, China[J] . Shiman Ruan,Hui Yang,Yanwen Zhu,Yanhui Ma,Jinxing Li,Jinkou Zhao,Willi McFarland,H. Fisher Raymond.AIDS and Behavior . 2008 (3)
[9]  
Elevated Risk for HIV Infection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2000–2006: A Systematic Review[J] . Stefan Baral,Frangiscos Sifakis,Farley Cleghorn,Chris Beyrer.PLOS Medicine . 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