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

被引:35
作者
王二七 [1 ,2 ]
尹纪云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3]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旋转运动; 走滑断裂; 叠加变形; 构造转换;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9.03.01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关:牛栏江背斜的形成造成川西南的隆起,始于北西—南东向挤压,是北西—南东向紫云—罗甸断裂的左行走滑引发的,该断裂是协调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运动的主干断裂之一。结论川西南隆起受控于两次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晚古新世或渐新世,导致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楚雄盆地向西挤出。晚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断裂挤入扬子西缘,川西南发生北西—南东向挤压,由此形成大渡河背斜,与此同时,楚雄盆地沿小江断裂向南运动并位移至现今的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359 / 36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2]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张国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1,
[3]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4]  
扬子地块西缘地质构造演化.[M].陈智梁;陈世瑜著;.重庆出版社.1987,
[5]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21-1233
[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J].
许志琴 ;
李化启 ;
侯立炜 ;
付小芳 ;
陈文 ;
曾令森 ;
蔡志慧 ;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62-1276
[7]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剪切变形40Ar/39Ar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张岳桥 ;
陈文 ;
杨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613-621
[8]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陈智樑 ;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2001, (02) :375-384
[9]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戴苏兰 ;
Dennis Arne ;
C.J.L.Wilson .
地质学报, 1995, (03) :2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