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

被引:6
作者
毛雁冰
薛文骏
机构
[1]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就业; 脉冲响应; 面板协整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49.21 [劳动力];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20205 ; 0202 ;
摘要
能源强度反映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本文在1995-2009年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协整模型分析中国区域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的动态作用及其长期均衡关系。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强度对就业总量和就业变动率有着负向的冲击,能源强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拉动中国就业的提高。各个省份之间的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作用由西向东呈现出梯度递增的趋势。因此,建议通过扩大经济增长的规模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就业水平;东部地区应侧重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而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度降低能源的消费总量,并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另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政策的时滞效应,通过优化工业布局,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能源强度变动与就业增加的良性互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4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能源强度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J].
邵兴军 ;
田立新 .
系统工程 , 2011, (07) :59-63
[2]   经济低碳化对中长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谭永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76-80
[3]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J].
王霞 ;
淳伟德 .
统计研究, 2010, 27 (10) :71-74
[4]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J].
齐绍洲 ;
李锴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09-122
[5]   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 [J].
李启平 .
改革, 2010, (01) :39-44
[6]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屈小娥 ;
袁晓玲 .
经济学家, 2009, (09) :68-74
[7]   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吴巧生 ;
陈亮 ;
张炎涛 ;
成金华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06) :27-40
[8]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J].
韩智勇 ;
魏一鸣 ;
范英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4, (01) :1-6+52
[9]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anel VAR[J] . Inessa Love,Lea Zicchino.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 2006 (2)
[10]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J].
Im, KS ;
Pesaran, MH ;
Shin, Y .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3, 115 (01) :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