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

被引:11
作者
施少华
杨怀仁
王邨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
[3] 河南省水文总坫
关键词
晚全新世; 环境变化; 夏季风; 温暖期; 小冰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树木年轮资料,恢复了我国中原地区晚全新世2000余年以来的环境变化,建立了2200余年的降水变化序列。划分了晚全新世以来本地区的干湿和冷暖期。受晚全新世以来的季风环流的影响,本地区环境变化的基本模式是暖湿与冷干对应。然而,在小冰期时期特别是17世纪下半叶以后,这种模式有所改变,即冷湿对应。其主要原因作者认为有二:一是小冰期时期天气系统超常不稳定,这是由于地球气候系统的内外因素改变造成的;二是小冰期时夏季风锋面南移至中原一带,增加了本地区的降水。最后还讨论了晚全新世以来本地区季风变化的过程、机制以及它们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并提出了未来环境变化的可能趋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黄河流域两类取样环境的树木年轮生长量订正分析 [J].
吴祥定 ;
湛绪志 .
地理研究, 1990, (02) :85-91
[2]   近50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J].
王绍武 .
气象, 1989, (04) :15-20
[3]   近五千余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 [J].
王邨 ;
王松梅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 (01) :104-112
[4]   我国冷的时期气候超常不稳定的历史证据 [J].
郑斯中 ;
冯丽文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5, (11) :1038-1044
[5]   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 [J].
张德二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4, (03) :278-288
[6]  
气候的第四类自然因子[M]. 科学出版社 , 彭公柄, 1983
[7]  
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M]. 科学出版社 , 高由禧等著, 1962
[8]  
The warming of the industrialized middle latitudes 1985–2050: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 George M. Woodwell.Climatic Change . 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