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化学角度看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的环境条件——以吉辽地区新元古代微亮晶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29
作者
旷红伟
金广春
刘燕学
孟祥化
葛铭
机构
[1]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系
[2] 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
[3] 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5] 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研究所
[6] 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研究所 湖北荆州
[7] 湖北荆州
[8] 北京
[9] 北京
[10] 北京
关键词
微亮晶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吉辽地区; 新元古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随着对前寒武纪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中晚元古代地层的一种被称为"臼齿碳酸盐岩[MolarTooth(简称MT)Carbonates]"或"微亮晶碳酸盐岩"或"臼齿构造(MolarToothStructure,简称MTS)"的沉积现象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重视。臼齿碳酸盐岩特指由微亮晶方解石组成、具肠状褶皱席(Ptygmaticallyfoldedsheets)构造的元古代碳酸盐岩。臼齿碳酸盐岩在地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似乎成了早元古代火山喷发热水沉淀碳酸盐与显生宙带壳化石碳酸盐沉积之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在地球生命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吉辽地区新元古代含臼齿碳酸盐岩地层剖面砂岩的氧化物含量、稀土元素和臼齿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生物标志物、能谱进行了分析,从地球化学角度揭示了臼齿碳酸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古温度场、形成时限、物质组分和沉积环境特征等,从而印证了沉积学研究成果:吉辽地区的臼齿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新元古代地层中,大约在750~900Ma左右;MT形成于华北地台稳定构造背景之下低纬度、古水温一般在50℃左右的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内缓坡环境中;MT由微亮晶方解石和基质两部分组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5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地史上碳酸盐聚积演化的若干特点——白云石形成演化和碳酸盐聚积与全球地质环境的关系 [J].
ВГ库兹涅佐夫 ;
惠大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Z2) :18-28
[2]   末元古系—寒武系底Sr、C同位素对比附视频 [J].
杨杰东 ;
张俊明 ;
陶仙聪 ;
王宗哲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4) :532-545
[3]   贵州瓮安地区上震旦统碳同位素特征附视频 [J].
周传明 .
地层学杂志, 1997, (02) :46-51
[4]   长山期最大海泛事件及洲际模式研究 [J].
葛铭 ;
孟祥化 ;
M.E.Tucker .
科学通报, 1995, (09) :818-821
[5]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J].
毕守业,王德荣,贾大成,邵建波 .
吉林地质, 1995, (01) :1-14
[6]   论淮南群形成时期的古海水温度及其演变规律 [J].
郑文武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1) :152-159
[7]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赵振华著, 1997
[8]  
华北地台中、上元古界生物地层序列[M]. 地质出版社 , 朱士兴等著, 1994
[9]  
沉积岩实验室研究方法[M]. 地质出版社 , 刘岫峰主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