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25
作者
刘建军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本能; 本性; 本质; 不完整主体;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08.01.017
中图分类号
B038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人的"本能"是为了活着而具有的先天能力,由此,人的"本能"决定人的"本性"是"自私"。个体的"自私"本性只能在群体的竞争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抗争的态度,决定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个体无法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特性,使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都必须在与他者构成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关于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的新认识和关于主体的新的"不完整主体"理论,对于阐释宗教、文学等文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 [J].
刘建军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6) :100-109
[2]  
六大观念.[M].(美)艾德勒(Adler;M.J.)著;郗庆华;薛金译;.三联书店.1991,
[3]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德]康德 著;何兆武 译.商务印书馆.1990,
[4]  
存在与虚无.[M].[法]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 著;陈宣良等 译.三联书店.1987,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