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犯罪:理论界定与应对策略

被引:17
作者
姜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恐怖主义犯罪; 敌人刑法; 价值性冲突犯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97.9 [国际刑法];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9 ; 030206 ; 030609 ; 030104 ;
摘要
恐怖主义犯罪定义上的诸多分歧,意味着对该犯罪定义的难度,也决定着需要寻找新的问题解决之道。要素分析法不仅可以表征恐怖主义犯罪之形式,而且反映了恐怖主义犯罪的本质,因而是一种可取的定义模式。立足于要素分析法,恐怖主义犯罪就是一种以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为主体实施的、旨在制造恐惧或恐怖气氛的各种犯罪的简称。而要合理应对恐怖主义犯罪,中国需要坚持"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并完善反恐方面的刑事立法。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刑法双重体系建构 [J].
姜涛 .
政治与法律, 2012, (06) :44-52
[3]   风险社会之下经济刑法的基本转型 [J].
姜涛 .
现代法学, 2010, 32 (04) :87-96
[4]   海峡两岸反恐立法之比较(上) [J].
赵秉志 .
法学杂志, 2010, 31 (06) :38-41
[5]   美国反恐怖预警机制研究 [J].
梅建明 ;
李健和 ;
马振超 ;
王存奎 ;
翟金鹏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5 (01) :1-9
[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 [J].
姜涛 .
法商研究, 2007, (01) :9-15
[7]   当代恐怖犯罪及刑法对策新论 [J].
汪力 ;
李林 ;
江海 .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1) :75-80
[8]   论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地位 [J].
喻义东 .
法学, 2005, (02) :64-71
[9]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之理性分析——报应刑刑事政策视角的观察 [J].
刘守芬 ;
韩永初 .
现代法学, 2004, (03) :98-105
[10]   权利概念论 [J].
范进学 .
中国法学, 2003, (02)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