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适应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7
作者
朱冬亮
高杨
机构
[1] 厦门大学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城镇化; 适应问题;
D O I
10.15993/j.cnki.cn35-1198/c.2015.04.013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HX村的失地农民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适应问题进行实证调查,并对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不仅体现为一种地域空间的变迁过程,也应被视为一种精神空间的变迁过程。文章将失地农民的适应问题分成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更为注重考察失地农民社会身份及心理角色的转变,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就解决失地农民的适应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2]   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分析 [J].
王章华 ;
颜俊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 (04) :108-112
[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社会学探析——基于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 [J].
钟涨宝 ;
李飞 ;
余建佐 .
农村经济 , 2009, (02) :104-107
[4]   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探究 [J].
赵同春 .
民族论坛, 2007, (07) :16-17
[5]   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 [J].
张海波 ;
童星 .
社会学研究, 2006, (02) :86-106+244
[6]   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 [J].
郁晓晖 ;
张海波 .
中国农村观察, 2006, (01) :46-56+81
[7]   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 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J].
李一平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 (05) :52-55
[8]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J].
李培林 .
社会学研究, 1996, (04) :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