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救为助”与“以贷代赈”——1931年江淮大水农赈理念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4
作者
孔祥成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1931年江淮水灾; 农赈机制; 以助代赈; 生产自救; 新农村建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64.39 [其他事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1931年江淮大水救助中,国民政府突破了传统荒政以"维持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在防止因灾害而引起政治波动的同时,也注意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工赈与农赈,组织了官义合作、多重牵制的管理体制,设计并成功运作了多种形式的农赈项目,为灾后农村的恢复建设,尤其是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导的中国合作社运动奠定了基础,并由此发轫而成为国民政府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新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中国灾荒史记.[M].孟昭华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  
灾害保障学.[M].曾国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  
欧文选集.[M].[英]欧文(Owen;R) 著;柯象峰等 译.商务印书馆.1981,
[4]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章有义编;.三联书店.1957,
[5]  
灾害保障学....,
[6]  
农村合作..董时进;.北平大学农学院.1931,
[7]   1931年江淮水灾灾民的救济 [J].
孙语圣 .
民国春秋, 1998, (04)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