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传统穴位针刺对运动应激后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7
作者:
张问礼
机构:
[1] 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生理教研室
来源: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穴位针刺;
恢复期;
递增负荷;
D O I:
10.19582/j.cnki.11-3785/g8.1991.03.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在运动比赛应激后和实验室内递增负荷运动后,穴位针刺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对12名参加全国拳击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半决赛和决赛后2min内末针刺和针刺足三里穴,并均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测试,发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左室平均排血速度(SV/LVET)、心脏效率(LV/mVo2)均有显著性差异;对31名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给予两次相同的递增负荷运动,在恢复期的10min内,一次进针双侧内关穴与另一次未进针穴位相比,由同步记录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到COI在恢复期第5min起作用、ESV在恢复的第10min起作用,而HR、EDV的均值分别在第5和第10min均有显著性效应,提示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提出穴位针刺的留针时间、捻转、提插方向、针刺的强度、深度以及被试者本身的机能状态,均对穴位针刺的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5+92-9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