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上新五褶兔两新种及淮南上新五褶兔化石(英文)

被引:1
作者
富田幸光 [1 ]
金昌柱 [2 ]
机构
[1]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地质与古生物部
[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日本学术振兴会;
关键词
安徽淮南; 上新世; 上新五褶兔;
D O I
10.19615/j.cnki.1000-3118.2009.01.004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近年,作者在安徽淮南大居山陆续发现了数量很多的上新五褶兔化石,其中包括保存较完整的数十个头骨及上百个下颌骨,均产自新洞、无名洞及铁四局洞穴、裂隙堆积,分别记述为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dajushanensis sp.nov.和安徽上新五褶兔Pl.anhuiensis sp.nov.两新种。淮南地区的晚新生代洞穴和裂隙堆积十分发育,其中常含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区内洞穴和裂隙堆积垂直分布至少有6个水平层,最高的第6层海拔高度为160 m(如大居山老洞),第5层(如大居山新洞、无名洞)及第4层(如大居山铁四局洞穴)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30 m和90 m,属于新近纪,常含有丰富的上新五褶兔化石;第3层为第四纪早期(如大居山西裂隙),未见上新五褶兔,代之出现丝绸兔(Sericolagus sp.),第2层为中更新世(如大顶山西裂隙),出现野兔(Lepus sp.)。迄今为止,安徽淮南地区共发现了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即淮南上新五褶兔Pl.huainanensis (金昌柱,2004)、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dajushanensis sp.nov.及安徽上新五褶兔Pl. anhuiensis sp.nov.,至少涉及了3个不同地质时期的动物群:一为Pl.huainanensis,Kowalskia neimengensis,Adcrocuta eximia等代表的老洞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Pl.dajushanensis sp.nov.和Promimomys asiaticus等代表的新洞早上新世动物群,三为Pl.anhuiensis sp.nov.和Kowalskia yinanensis所代表的晚上新世动物群。淮南地区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地史分布较连续,演化特征明显,它们构成上新五褶兔连续的进化系列。从晚中新世至晚上新世,淮南大居山上新五褶兔体型从小变大;p3较原始的釉岛状后内褶沟逐渐向舌侧开放(晚中新世种Pl. huainanensis的后内褶沟均为釉岛状,早上新世种Pl.dajushanensis为83.9%,晚上新世种Pl. anhuiensis为33.3%);p4-m2的前外褶沟逐渐退化,其下跟座舌侧的釉质层越来越变细。依性状分析,安徽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与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 furnessi)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从日本奄美黑兔的p4-m2完全缺失前外褶沟、颊齿褶沟釉质层的褶曲异常复杂等衍生性状看,上新五褶兔和奄美黑兔的系统演化关系较为复杂,尚有待发现更多早更新世的材料进一步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7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安徽淮南晚新生代鬣狗类化石(英文) [J].
曾志杰 ;
金昌柱 ;
刘金毅 ;
郑龙亭 ;
孙承凯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8, (02) :133-146
[2]   河北泥河湾“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分类地位的再思考(英文) [J].
富田幸光 ;
金昌柱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5, (04) :55-61
[3]   丹江库区晚新生代三种兔形类化石 [J].
刘丽萍 ;
郑绍华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7, (02) :130-144
[4]   科氏仓鼠(Kowalskia)一新种 [J].
郑绍华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4, (04) :251-260+333
[5]  
First discovery of Promimomys (Arvicolidae) in East Asia[J] . Changzhu Jin,Yingqi Zha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5 (4)